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面食链接:中国(清真)拉面的国际化探讨
    马海云
    IMG_5374
    IMG_5374
    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将于2017年8月初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第三届“郑和论坛”(即郑和国际和平会议)。除了探讨有关亚欧大陆的历史文化关联之外,此次研讨会将特别增加“中国(清真)拉面的国际化探讨”专题。近年来,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清真拉面在内地城市的不断涌现见证了中国拉面文化的日益发展。事实上,随着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的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上历史的麵条以及2010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再次发现面条遗存,有关拉面的话语不仅仅是一个西北回族的发展经济问题,而且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史以及欧亚大陆文明交流史。
    在探讨拉面之前,有必要对拉面的原料(麦)、拉面的词源、拉面的分布与传播做一简单的介绍,就可以看出古代亚欧大陆丝绸(奢侈品)之路其实更像是(大众)面食之路、尤其是拉面之路。这样,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丝路沿线文化交流才更接地气,民心相通才有更大交集。众所周知,拉面的原料面粉来源于麦。对于麦在中国的起源,国际考古学界基本没有异议,那就是西来舶品。正如研究塔里木考古的Victor H.Mair教授在 “语言和文字:生物、考古和(史前)历史” 中所言,早在青铜器时代,操持印欧语系的塔里木居民的主食之一就是麦,所以 “麦” 字本身就起源于印欧语系。所以不难理解,中原的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 “麵” ,也没有出现 “拉” 。只有在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大混合的南北朝时期, 《齐书》 中才首次出现了 “麵” 的记载。
    但是“麵”食(“面”是“麵”的简体)的食用(如面条)及记载的出现,并没有随即产生“拉面”的称呼。根据西晋束皙 (264-304)在“湯餅賦”的说法,“禮,仲春之月,天子食麥,而朝事之籩,煮麥為麷”, “食麥”、 “煮麥為麷” 不仅仅是“天子” 的食物,更是一种礼仪。可见,煮面,斯事大矣!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煮面叫做“湯餅”, “煮饼”。亚洲语言学家David Knechtges教授认为早期汉语中的细面名称—“餺飥”–不太可能是汉语。中国最早记载面条做法的书籍大概是16世纪初的 《宋氏養生部》,而最早将面条称之为“拉面”则是18-19世纪的俞正燮。
    有意思的是,面条的食用几乎贯穿亚欧大陆,这似乎颠倒了我们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饮食印象。在对面条的不同称谓中,“拉面”可能是亚欧大陆流传最广、最有交集的一个词汇。如伊朗有一种面汤叫Laksa ( “叻沙” ),被语言学家追溯到梵文laksh (लक्ष),意思是 “十万”,指代细小繁多的东西。阿富汗有一个地方直接叫“拉面” (Laghman),这一地方以某种(面)汤闻名。土耳其也有一种叫做lâkçe的类似面条的东西。但由于土耳其词汇不太可能以L开头,所以学者们倾向于断定这是个外来词汇; 甚至还有学者指出,闪米特阿拉姆语中也有一种类似面包的食品叫“laḥma”;我们熟悉的维吾尔语中的“laghman”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汉语“拉面”的转音,一是其词根源于“läglak (风筝,漂),意思是漂在水上的面条。
    尽管对这些异彩纷呈的“拉面”或“拉”的起源和传播需要更多的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和佐证,但有意思的是,中国的面条最终从诸多名称中(如捞面、撑面、揪面、扯面等)定格于“拉面”。如前文所述,18-19世纪“拉面”已经在内地使用。更有意思的是,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循化厅志》居然记载了一个以拉面命名的甘肃穆斯林,馬蘇拉麵。而20世纪初的瑞典考古学家在喀什也听到“laghman”的广泛使用。至少近代以来,亚洲大陆各族人民都在共享一个和“拉面”有关的面食和历史。
    当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横穿亚欧大陆时,以拉面为代表的面食饮食文化再次将不同文化和民族链接起来。事实上,比起古丝绸之路上那些稀有的奢侈品丝绸,面食才是真正面向大众的食品和商品。为此,在2017年8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的“郑和论坛”,将专题研讨亚欧大陆的面食文化。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将邀请亚欧大陆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包括拉面在内的面食(如“馒头” 等)文化的起源、流传和分布做一理论探讨。
    同时,“整合论坛”也将邀请中国的清真拉面产业的不同代表,分享在不同城市、省份、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东南亚国家、日本、中亚国家等)经营和推广拉面的经验。探讨作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拉面如何走向世界、如何避免海外“中餐馆综合症”(即味精的使用及其后果等)。另外,在“一带一路”以及亚欧大陆绝大部分国家是穆斯林国家的背景下,这一专题研讨会也将探讨清真拉面不仅作为一种经济,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乃至政治,尤其是在日本拉面和韩国冷面日益扩张之际,中国拉面产业如何通过文化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来进行应对。如同13世纪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引入欧洲,诞生了著名的通心粉那样,当代中国拉面文化在亚欧大陆的传播和推广,必将对 “一带一路” 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产生远胜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因为“民以食为天”适用于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