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中国族群融合史:唐、元、清时期形成的共生互动模式
2016-11-23 张中复、黄南/采 新视角NPF

IMG_9804
IMG_9804

新视角按:

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主任张中复副教授在谈到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和现实时,认为中国的民族融合有长期的历史积累。中国的少数民族先民们跟汉族先民们的互动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逐渐形塑成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就表示这种互动力量背后有一些正面效益,比如说汉文化不是一种强力,汉文化并不是一种逼你要变成我。本文为该采访的族群融合历史部分,现实部分请继续关注本微信号。

新视角:历史上的唐朝与阿拉伯有过交手,很多阿拉伯人远到中国之后,中国皇帝就让他们都跟汉族人通了婚。

唐朝:中国的外籍兵团——大食兵

张中复(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主任):这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当年郭子仪借了三千大食兵来平定安史之乱,这三千大食兵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当时的外籍兵团,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然后就留在中国各自嫁娶,是当时的外籍新郎。这是作为回民,对自己的祖先传说当中如何来到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虽然这三千人的后代可能也变成了汉人,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跟伊斯兰世界发生联系,或者说回民祖先来到中国的一个证据。

《新唐书》、《旧唐书》都提到,唐高宗永徽二年,当时的哈里发帝国,第二任哈里发乌马尔时代,正式派使臣来到长安,见到唐高宗。历史上,罗马帝国和中国没有正式互动,但是当时的哈里发帝国在西元七世纪的时候,已经跟唐朝有了外交往来——不是民间的接触,当然我觉得民间接触有一定程度以后,才会有外交往来。这也是对中国穆斯林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记忆,就是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从1400年前,阿拉伯半岛上的先民或者是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先民们已经跟中国有了正式的外交互动。

更不要说东南沿海有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而且今天我们看到这些东南沿海,有重要的伊斯兰教古迹,比如广州的光塔寺,杭州的凤凰寺、泉州的清净寺,历史上来讲,都是一千多年前,穆斯林的先民们来到中国最早建立的宗教场域。

中国的民族融合有长期的历史积累

所以我觉得谈中国的民族问题,往好的方面想,它有长期的历史积累,不像我们当代看到的,很多国家出现民族问题是因为人群之间的互动——像美国或者俄罗斯——这种人群互动时间比较短。中国的少数民族先民们跟汉族先民们的互动历史,近的话几百年,长的话上千年,所以如果它是非稳定结构的话,应该成为瓦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为什么中国会在历史上逐渐形塑成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这就表示这种互动力量背后有一些正面效益,比如说汉文化不是一种强力,汉文化并不是一种逼你要变成我。对很多少数民族来讲,这也是跟汉族互动的生存手段和互动模式。

为什么对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讲,比如说儒家的思想或者宗教的一些信仰的仪式和内容,与伊斯兰教相比比较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一神教,它在信仰方面,要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与中国本土的信仰比如佛教要保持距离。因为它如果不这样保持距离,一神教的信仰体系就没办法做一个系统发展。但我认为,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其他在文化部分来讲,回民及其先民们与中国主体民族做到了最大的共生互动模式。

共生就是大家互相在一个体系当中,举个例子,回族的先民们在中国慢慢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再地化”现象——他的姓氏,甚至于它的社会发展途径。唐朝时候的大诗人李彦生在中国已经是第五辈的阿拉伯人后代,他考取了进士,就是说他也必须要依照当时的社会发展这种社会阶级流动规则、华夏的游戏规则作为他发展、生存适应的机制。明清以来,穆斯林的知识分子,对于所谓的儒家文化,对于所谓的科举功名这种规则,不但没有禁止反而还鼓励。

元朝:穆斯林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关键

新视角:中国西部有些地方原来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后来转信伊斯兰教,原因是什么?比如历史上新疆是信仰佛教的,后来变成信仰伊斯兰教。

张中复:这是历史的进程。伊斯兰教是最晚出现的一神教,基本是将非穆斯林改变成穆斯林。阿拉伯半岛上的先民也是如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新疆是一个重要的区块。所以有大陆我很尊重的一位回族学人——宁夏社科院的荣誉院长杨怀忠先生,他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分期里面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时期是11-13世纪,新疆回纥人的后代转信伊斯兰教。因为当时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中国境内有大量当地人群改信伊斯兰教,是发生在北宋时期,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博格拉汗时期有好几十万帐的突厥人改信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时将非穆斯林变成穆斯林,关键是元朝。因为元朝的时候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来到中国定居。佛教只是把教义传到中国来,然后让当地人改信,伊斯兰教除了当地人改信之外,有大量穆斯林来到中国,所以伊斯兰教是唯一在中国形成族群化的外来宗教,其他外来宗教在中国没有呈现族群化是因为没有大量的信仰者跑到中国来定居。

元朝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包括让这些穆斯林分布在水陆要冲的大城市,所以回民来到中国并不是住在一些比较偏远、比较边疆的地方,而是住在华夏地区的核心地带。至少从元朝时代——虽然说唐宋时期有大量穆斯林来到中国定居的事实——我个人觉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根发展,元朝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有了元朝的关键,才有明清这两个时期的形塑,”回”这个代表中国伊斯兰的概念、信仰和人群才在中国生根。

新视角:这样形成的族群会不会引起政府的惧怕,担心他们结社?

张中复:有,清朝就有,当时因为清朝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力量,所以对于当时的秘密会党、秘密宗教查禁得很严,有些地方官在查禁秘密宗教的时候会把伊斯兰教也视为秘密宗教的一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康熙年间山东巡抚陈世倌为了查禁罗祖教,把伊斯兰教视为叫邪教,但是当时清朝政府的做法还是比较开明的,认为伊斯兰教不是你们地方官查禁的邪教,所以有比较弹性的一面。

新视角:那时的官府不担心信仰群众的聚集给政权造成影响么?

张中复:这就是我很关注为什么清朝的时候,回民起义的事情发生这么频繁。很多因素不一样,而且两个重灾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云南,其实都有不同因素。比如西北回民抗清过程当中,苏菲派哲合忍耶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所谓的门宦,他们从乾隆时期开始就有抗清的轨迹,同治年间,比如我们从小在台湾读教科书,谈到“陕甘回民起义”,当然台湾不用“回民起义”四个字,我们从来不提马化龙的身份,马化龙是同治年间回民抗清的领袖,他是哲合忍耶的第五辈教主,是苏菲派的。而且哲合忍耶在中国的传教过程里面,第一代就是马明心,如果你读张承志的《心灵史》的话,所描述的就是哲合忍耶的抗清和它的早期历史。

清朝回民起义主因:生存资源的竞争

新视角:清朝回民起义大致有哪些原因?是不是民族宗教问题?

张中复:回民起义很多,我觉得还是生存资源的竞争。过去大陆都说清朝是反动的民族政策,不可否认的是,毕竟清朝在宗教上来讲比较接受或者运用的是藏传佛教。
(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此役之后,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中国疆域臻于极盛。)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清朝二十六年以后,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用大陆的话来讲,清朝收复了新疆,让讲突厥语的穆斯林正式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组成成分。过去中国的穆斯林都是讲汉语的回民为主体,当然明朝和清初已经有新疆讲突厥语的穆斯林进入到中国本土,但是乾隆皇帝是把天山南麓打下来,把新疆收归国有的过程里,中国民族成分出现了另外一个区块——就是讲突厥语的穆斯林。而且大小和卓的后代继续跑到浩罕汗国去抗清,所以到了乾隆之后,像道光年间照样有所谓的大小和卓的后裔,去挑战清政府的统治权威。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动图为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的疆域)

新视角:满族比较倾向藏传佛教?

张中复:满洲人的策略是用藏传佛教来统治蒙古和西藏,买一送二。顺治九年的时候,江南地区还有抗清势力,顺治九年的时候,清朝就尽量在争取让达赖五世到北京来朝贡顺治皇帝,而且清朝还册封达赖五世。

顺治九年的时候布局就布到现在这种程度,是很有远见的。因为满洲人很清楚,满洲人是关外的民族,可他不是真的游牧民族,所以满洲人知道传统中国历史最大的国防威胁,是来自北亚草原游牧民族,是蒙古。所以它当时想结合藏传佛教的力量,藏传佛教从元朝就开始影响到蒙古。明朝末年的时候,黄教格鲁派又再度影响到蒙古社会,所以清朝当然希望能够借由藏传佛教来制约蒙古,所以不但是册封达赖,至少从乾隆开始,驻藏大臣的代表,清朝皇帝将格鲁派的两个转世灵通达赖和班禅的人选金瓶掣签(注: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

新视角:跟毛泽东那时候对西藏的做法很像。

张中复:当然,这就变成后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主权宣示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天一样,北京现在要册封十一世班禅,也是同样的历史脉络。

【本文为2016年6月在“郑和国际和平论坛”(ID:zhengheluntan)上的采访节选。转载请联系授权。新视角(ID:xinshijiaonpf)欢迎国际政治领域的各种视角文章投稿:xinshijiaonp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