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郑和论坛”:印太地区的文明交流之窗
—— 写在第五届“郑和论坛”召开之际
作为一个非党派、非政府的民间论坛,郑和论坛的宗旨在于提升印太地区不同社群之间的文化对话、宗教宽容以及社会和谐。 论坛主题涵盖了该地区各国人民的诸多共同关切, 以对该地区急促上升的孤立主义、沙文主义、民粹主义以及极端主义做出兼顾包容性、学术性和社会性为一体的人文回应。
以闻名世界的中国穆斯林航海家郑和命名该论坛,是因为“郑和”其影响和遗产贯穿这一广袤 、久远的地理和历史空间 。郑和自15 世纪以来一直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交流和链接的象征和符号。 超越不同地理、族群、宗教和政治边界的多元民俗、碑刻、寺庙、坟墓等都在以当地人所熟悉的方式诉说、保存和纪念着郑和。 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乃至东非各地,郑和及其遗产早已融入并成为当地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确,郑和遗产及其表征在印太地区的不同语言、文化和社群中呈现出多元版本。 “郑和” (原名马和)之名凝练了伊斯兰和中国文化之精髓,中字的“和”为“和谐” 之 意 ,而在伊斯兰文化中为“和平”之意。 郑和 历史文化遗产 在印太地区被不同的族群回忆、阐述、演绎、纪念都彰显出郑和的史诗级大航海符合了当时当地人的需要,那就是亚欧大陆和印太岛屿之间需要物质沟通和文化鉴赏。
印度尼西亚是拥有诸多郑和文化遗产的国家,从伊斯兰教的南传(如哈乃斐学派的导入和中国穆斯林小区网络的建立)到中国物质和文化的输入(如早期中国仓储、厂房在不同岛屿的设立和分布)。 当代印度尼西亚的建国五项原则“ 潘查希拉 ”在很多方面可以比拟郑和文化遗产表征:人道、信仰、正义、团结和协商。 一些印度尼西亚个人和团体不但传承、而且践行着这些相近的原则。 作为华裔穆斯林的 bambang sujanto —柳民源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不同于很多地区野蛮摧毁包括教堂和清真寺在内的神圣宗教场所,柳先生团结不同宗教和族群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泗水修建了很多郑和清真寺并重新定义了这一神圣场所的意义:对于穆斯林和非穆斯林而言都是寻求和平和安全的庇护之所。
继马来西亚、迪拜、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 “郑和论坛”峰会之后,第五届“郑和论坛”回归到郑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印度尼西亚举办可谓名副其实。 “郑和论坛”感谢那些有远见、无私致力于文化交流、族群和谐的个人和机构的奉献、赞助和参与,尤其是泗水郑和清真寺 (基金会)、 泗水苏南 . 安佩尔伊斯兰大学、马中中文学校以及印度尼西亚两大穆斯林组织(伊斯兰教师联合会和穆罕默德耶)。 愿他(她)们的远见和 善行得到 造物主的回赐。 阿敏!